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
2006-7-4 14:55:00
 

  一、要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明确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而且还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五个统筹”之首;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向”论断,并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紧接着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提出到“两个趋向”论断,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清楚地看出党和国家在调整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的脉搏。我认为,上述三大概念的产生具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层次,三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是一个从战略决策思路演变到具体化的过程。统筹城乡发展是党和国家调整城乡关系的一种战略思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党和国家调整城乡关系的一种战略取向,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将战略思路、战略取向进一步具体化。

  在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种什么关系?我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静态目标,它规定了到2020年全国要实现全面小康的具体目标任务;而新农村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所不同,一是新农村建设是针对农村而言的,不包括城镇。二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标准不同,要达到的目标也不同。另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目标也会有所变化。比如,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可以围绕农民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和增收难等问题展开;待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全可以按照新的目标和标准,开展新的建设。因此,新农村建设在时间上要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长。不过,在2020年以前要实现全面小康,特别是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通过新农村建设来实现,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

  新农村建设的概念内涵是什么?这是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有的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不是国家要放弃以往的“三农”政策,另起炉灶实行新的“三农”政策。实际不是这样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综合概念,它不但继承和涵盖了以往国家在“三农”方面的政策,而且还赋予其新时期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概念,需要从“新”和“建”两个方面来把握,新是关键,建是重点。

  新体现在新背景、新理念和五个新方面。新背景,就是我国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所处的环境大背景不同,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从人均GDP、产业结构、公共财政能力和城市化水平等方面,都具备了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条件;新理念,就是这次新农村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下提出的,它强调的既是物质与精神、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强调的是节约型和可持续性的发展。五个新,就是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国农村形成五个新,即新农民、新产业、新组织、新设施、新风貌。

  建是重点,体现在新农村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一个综合的、完整的概念。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的理解,新农村建设既包括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也包括了农村产业能力的建设;既包括了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也包括了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经过多年的重点建设,最终要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力得到明显发展、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社会公共事业得到明显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明显推进。

  二、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三个阶段、五个重点、六项原则

  新农村建设范围广、内容庞大、建设时期长,一定要有阶段和重点。我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试点阶段。可用两年时间,全国以及各地先统一搞好规划,然后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分别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第二阶段为推广普及阶段。这一阶段可用10年时间,在认真总结各地试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试点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完善后,制定详尽的实施方案和路线图由点向面上初步推广。第三阶段为完善提高阶段。这一阶段可再用10年时间,对推广普及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进行完善,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全部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初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并在一些发达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要考虑农民的真实需求,重点解决的问题不是政府给农民什么,而是要解决农民需要什么的问题。因此,新农村建设不能搞成政治运动,也不能搞成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我认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从总体上应该是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五个重点内容:一是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包括加强道路、安全饮水、洁净燃料、用电、通讯、广播电视等设施的建设;同时改造中小学校舍、改造卫生所,并帮助农民改厕所、改厨房、改圈舍;另外在农村还要建设必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建设必须的垃圾处理场所。二是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包括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贫困救助、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度建设,解决农民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和养老难等问题。三是帮助农民培育农村支撑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基本保证。新农村建设,发展生产是根本和核心,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可持续性,各级政府必须想尽一切办法,通过财政、金融、税收、产业等政策,全力支持和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培育农村特色产业,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活动。四是深化农村改革,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健全农村自治机制。新农村建设,组织制度是保障,必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按照“亲民、爱民、富民”的标准配备好党支部、村委会,以农民意愿选择好干部,同时要大力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的发展。五是培育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不单单是发展生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富了口袋,穷了脑袋,误了下一代”。今后,要对农民积极开展三方面的培训工作:第一,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第二,精神文明道德和新风尚的培训。第三,法律知识培训。

  应该说,要完成上述五个方面的重点建设内容,需要几十年的努力。就近期来看,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应根据农民的真实需求有所选择。我认为近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应该是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六通、五改、两建设、一提高”。“六通”即通路、通水、通气(燃料)、通电、通讯、通广播电视;“五改”即改厕、改厨、改圈舍、改校舍、改卫生所;“两建”即建公共活动场所、建集中垃圾处理站;“一提高”是发展新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新农村建设也是一项历史性战略工程,面对诸多新村建设内容,一定要坚持六项原则,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以点为主,相对集中;量力而行,逐步推进;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典型示范,以点带面。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把握好七个政策问题

  (一)搞好宣传,提高认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社会上对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并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部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概念认识模糊,部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持观望甚至排斥态度。针对新农村建设问题,我们对河南济源市五村26户农民进行了访谈,结果是全部农民都知道国家要进行新农村建设,但自称知道新农村建设内容的只有10户,占访谈户的38.5%,实际能比较准确理解新农村建设内容的只有3户,占11.5%。在对江西赣州、四川泸州调查时我们还发现,大部分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好事,持完全认可的态度。但是,在新农村建设的好处还未显现以前,部分农民有误解和惧怕心理,担心政府“雷声大,雨点小”,怕收钱增加他们的负担。我们在江西赣州调查中看到,新农村建设农民确实是要出钱的,比如建一个三格式厕所要投资8001000元,其中政府补助1/3;建一个沼气池需要投资2000元,政府最多补助8001000元。这对于一年只有2000多元收入的农民来说,持排斥态度是可以理解的。通过对四川泸州100户农民调查结果分析表明,目前有67%的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为是好事,11%的农民认为一般,另有12%的农民持不理睬和反对态度。

  第二,有少数经济学家和部分机关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缺乏深刻理解。个别经济学家认为,本届政府过度关注三农,是“重农主义”,目前不应该给农民钱,而应让农民破产,逼迫他们离开土地进城;有些人认为新农村建设提得过早了;还有些人担心,目前城市就业压力巨大,下岗工人这么多,把大量公共资源投向农村,是否会影响城市人的利益;另外也有人担心,政府将大量公共资源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到农村人口城市化后,会形成公共资源的浪费。

  出现上述现象是正常的,关键是在提出新农村建设之后,我们应该利用应有的理论储备,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及时、广泛宣传,宣传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宣传目的就一个,让各阶层提高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知程度,让老百姓能明白,当前必须尽快进行新农村建设。我国还有那么多农村人口,连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都享受不到,他们的生存和生活条件,同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格格不入,工业化、城市化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不公平。因此,新农村建设恰逢其时。推进新农村建设可以稳定农村社会,换取民心,缩小城乡差距,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物质基础。因此现阶段,我国必须用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

  (二)筹集资金,增加 “三农”投入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首要的政策问题是钱从那里来。我们到四川调查,当地政府针对新农村建设问题对100户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其中26%的农民完全愿意搞新农村建设,另有68%的农民表示只要自己不出钱他们就愿意搞新农村建设。因此,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必须增加财政公共投入,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领域的投资力度。

  根据去年10月我们对江西赣州市、四川泸州市、宁夏吴中市和贵州麻江县等25个村的调查,我国要开展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当前开展新农村建设,按照一定标准要满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燃料)、用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建设,并对农村厕所、厨房、圈舍、中小学校舍和卫生所进行改造,另外在农村建设必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和垃圾处理场所,扣除掉已经建设完成的投资项目,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大约为1700元到4900元,其中贫困山区、丘陵和一般地区投资需求较大,而城市近郊投资需要较低,中西部地区平均每户8265元,农民希望政府补助资金比例为50.3%,补助金额4158元。按照此标准数测算,全国完成上述“六通、五改、两建设”13项目,共需要总投资约为2.05万亿元;若以上述同样比例分配,政府投资额度为1.03万亿元,农民自筹部分为1.02万亿元;其中,中西部地区需要投资1.26万亿元,意味着需要政府投资6330亿元,农民自筹资金6270亿元。

  新农村建设对资金需求量如此之大,钱从那里来?对此,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2006年实行“三个高于”投入政策,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也明确提出了“三个主要用于”,就是今后要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各级政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1号文件精神,坚决执行“三个高于”和“三个主要用于”的支农政策。同时,为了今后新农村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本文建议尽快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由三个渠道组成:一是从财政每年增收部分中切出一块来,比如若将每年财政增收的10%用于新农村建设,就是600多亿元;二是每年专门发行一笔新农村建设国债,比如每年发行600亿元国债用于新农村建设;三是从每年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60%的比例用于新农村建设。

  (三)因地制宜,选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瞄准不同地区农民的需求,按照不同建设标准,进行综合建设。目前,各地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方面,已有了一些成功的做法,比如贵州遵义的“五通三改三建”即:通水、路、电、电话、广播电视;改灶、厕、环境;建图书阅览室、文体场所、宣传栏)、江西赣州的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江苏的“六清六建”、河北的“三清三化”、辽宁的“六项整治、八项建设”、四川的“三清四改五通”、北京的108项折子工程等等。这些做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各地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时,都将农民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第一位,优先解决农村道路、电力、给排水、改厕、垃圾、燃料等问题,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标准是不相同的。对于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从无到有的问题,例如有路走、有水喝、有电用、有学上,然后才是走好路、喝好水、上好学的问题。对于这些事关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能过低,要实用实惠,经久耐用,要避免出现刚建成就不好用的现象。

  就发达地区来讲,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已基本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当前主要问题是对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配套、完善、提高,同时还要积极稳妥地开展村庄整治和环境治理工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不能脱离实际,刻意追求豪华,以避免造成人为浪费。

  (四)制定规划,有步骤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为了避免在新农村建设中不顾各地实际和农民承受能力,一哄而上,各地必须科学地制定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做到“规划先行、科学指导”。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县一级最为重要。新农村建设规划,既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配套,也要与当地城镇发展规划统筹协调。新农村建设规划本身要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能体现民族传统文化,保持乡村独特风貌,不能搞千篇一律的规划模式。在编制规划时,既要有前瞻性,充分考虑城镇化进程和人口变动趋势,防止出现“空心村”,形成不必要的公共资源浪费;也要防止脱离实际、贪大求洋,搞形象工程,劳民伤财。

  新农村建设内容很多,既有硬件建设,也有软件建设;既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建设,也有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和制度建设等社会体制方面的建设,这就要求规划有整体性,各项建设内容应相互衔接、互相协调。开展新农村建设,有规划与无规划效果大不一样,凡有规划的,新农村建设井然有序,村容整洁,环境优美;而无规划的,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常常会出现“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在规划方面,全国各地都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比如江苏、江西、福建、吉林等省各有一些好的做法。各地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时,要充分吸收兄弟省市的经验,做到规划先行,心中有数。

  (五)加快体制创新,改革政府支持方式

  新农村建设不但需要大量的投入,还会形成大量的固定基础设施,因此必须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一是要对投入“三农"的资金要从来源上进行整合,集中使用,以提高使用效率;二是要改变国家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方式,实行以奖代补、以物抵资、先建后补等支持形式;三是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四是要在将农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管护纳入到国家的支持范围的基础上,对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在投入、建设和运营中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实行“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建设维护机制。具体来讲,对于由国家补助、农民自建、并是单个农户受益的设施项目,要明确产权归农民个人所有;对于受益人口多、产权难以分割的设施项目,可以实行共建共有共管,也可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制,也可以拍卖。

  (六)分清责任,落实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

  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于外部性强的纯公共品,中央政府应承担更大的供给责任;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央和地方政府各承担相应责任,对于纯公共产品和部分准公共产品,中央承担重要责任,对于大部分准公共品和俱乐部产品,地方政府要承担重要责任;对于落后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由于带有很大的扶贫性质,中央政府也应承担较多的责任。

  (七)加强组织引导,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加强组织领导,指定专门部门负责。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还要加强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创新,实行村委会+理事会+协会的三加模式。一是按照“四民”原则(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公推民选村委会,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小组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作用。二是在村委会领导下,建立由农民选举产生的理事会,将村中德高望重、有奉献意识、组织能力强的“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吸收到理事会中,让农民实现自我组织管理、自我教育服务、自我监督建设。三是积极鼓励支持农民发展各种形式的民间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通过这些中介组织,将千家万户的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和联系起来,鼓励他们发展生产,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最终为提高农民生活富裕创造条件。

 
 
  • 标签:新农村 三农 
  •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