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要服务于建立国内国际两个大循环
2020/8/7 15:43:00
 

昨天,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于线上举行。来自国内的顶级经济学家就当前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展开了讨论。论坛第一单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于泽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于泽首先在报告中指出,当前利率走势反映了货币政策灵活适度。银行间市场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和存款类金融机构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从5月下旬开始上升,逐渐回到了人民银行7天逆回购利率的2.2%上方,反映了市场流动性开始收紧。在1年期MLF从4月份开始维持在2.95%的基础上,7 月20 日,最新一年期LPR 为3.85%,五年期以上LPR 为4.65%,连续四个月未作调整。市场资金价格的变化不是流动性转向,是央行政策节奏发生变化,从一季度的极度宽松回归稳健。我国疫情高发期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更多体现了临时救助功能。二季度后,货币政策回归对经济温和刺激轨道,灵活适度,没有大水漫灌。

于泽表示,当前我们采用的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是与我们的国内经济形势相符合的。货币政策取向未来较长时间不会发生改变。货币政策的立场取决于对未来经济的预期额和中国经济向国内循环的调整过程。二季度回暖主要动力是投资,拉动GDP增长5.01个百分点,其次是净出口拉动了0.53个百分点,消费依然是同比负增长。当前的经济回稳更多体现了政策上的“填坑”效应,是将我们从一季度的经济停滞状态拉回了正常的轨道,但是面对疫情,市场并没有充分的内生增长动力,这种力量无法有效传导到就业和收入端。

实际上,我国货币政策立场更要从建立国内国际两个大循环这个背景考虑。在构建国内循环为主体过程中,各种经济结构会经历较大调整,需要相对宽松的货币金融环境。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都需要在稳健中维持相对宽松。突破以价格为主,经济增长为辅的总量性指标,更多参考就业、居民收入、消费等指标。

最后,于泽建议,要强化政策利率体系改革和预期引导。我国的货币政策需要调整政策利率之间的传导机制。从期限结构等角度来讲,从短期、中期、长期是可以拼接出一个跨时的政策利率。但是,其背后的操作工具不同,对应的交易主体、抵押品信息就不相同,导致了实际上我们在不同的产品之间在传导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信息和抵押品所带来的分割。因此,为了更好调整中国经济,需要更加统一、透明的资本政策工具体系,统一交易对象、缓释要求等。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