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泽,1978年9月出生,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方经济学教研室主任、院长助理。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增长、货币理论与政策。曾获得北京市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奖励。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专著两部。近年来主要研究中国经济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代表作《储蓄倾向差异、要素收入分配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表明高储蓄率、要素收入分配不平等和产业结构升级三者是一个自洽的系统。一方面,高储蓄转化的高投资更多体现为工业品,阻碍了服务业发展,同时,高储蓄导致的低消费使得恩格尔效应无法发挥作用,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高储蓄导致高投资,推动了资本深化,这又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变迁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储蓄率和要素收入分配。我国高储蓄率会导致经济存在崩溃风险的判断是不正确的。中国经济可以既保证持续发展,又实现产业升级。但是,由于高投资的直接效应和恩格尔效应大于资本深化效应,导致这个系统中过度工业化和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会互相加强,需要着重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代表作《中国经济之谜还是中国道路的特征事实》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现象与西方发展的“特征事实”有所冲突,不能为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所解释,被称为中国经济之谜。按照西方主流理论,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经济必将崩溃。论文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进一步考察,认为这些所谓的中国经济之谜是我国经济发展道路的特征产生的。我国有机结合了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也保持了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了实现这种有机结合,中央政府通过要素市场控制和对地方政府的激励对市场配置资源进行有效干预。这种发展战略和政策控制在产生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工业大而不强,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等问题。未来增强中国道路持续性的一个措施可以借助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财产收入等,产生一个产业升级和劳动收入占比上升的正向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