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去年央行在宏观调控方面的成绩相当可观,但一些关键数据依然超过了去年年初制定的目标,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流动性泛滥问题依然是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2006年金融统计数据于1月15日如期发布了,尽管去年央行在宏观调控方面的成绩相当可观,但一些关键数据依然超过了去年年初制定的目标,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流动性泛滥问题依然是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流动性泛滥与潜在通胀压力并存
1月15日当天,商业银行已上缴1700亿元存款准备金,央行又宣布于翌日大规模发行1年期中央银行票据,最高发行量高达2100亿元,但市场无动于衷,货币市场利率不升反降,深沪股市收盘分别大涨449点和126点。其中虽然有1月5日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市场业已消化政策反应的因素,但也进一步说明了,当前市场流动性何其充裕而M1(狭义货币)增幅在23个月以来首次超过M2(广义货币),又表明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流动性泛滥外加潜在通货膨胀压力上升,2007年宏观调控负担难以令人轻松,为此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
近年中国流动性泛滥带有明显的外部输入特征,巨大的外汇占款成为货币供给增长超标的主渠道,以至于有人称商务部已经成为中国的“事实中央银行”。截至2006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0663亿美元,同比增长30.22%,增幅虽然比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但仍然非常惊人;全年外汇储备增加2473亿美元,同比多增384亿美元。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来自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两项合计即给外汇储备增量贡献了2469.38亿美元,占去年外汇储备增量的99.85%.在这种情况下,遏制贸易顺差增长失控和外资过度内流,就成为防止流动性泛滥的首要治本之策。巧合的是,在1月15日同日,商务部长薄熙来也在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提出,减少贸易顺差是今年外贸工作的头等大事。
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基本格局还将维持
然而,尽管如此,也不能对遏制贸易顺差工作的效果寄予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
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扩大的局面,是对外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人民币升值的反向J曲线效应、国际生产持续向中国转移、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的变相资本内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出口退税制度改革虽然在中长期内有助于减少贸易顺差,但在短期内,却会因为激励企业赶在出口退税新规生效之前抢关出口,而扩大了贸易顺差。2006年10月、11月中国贸易顺差之所以连续创造200多亿美元的纪录,原因就在于此。
其他一些因素也会部分抵消我国削减贸易顺差的努力:初级产品市场行情下跌,我国初级产品进口支出相应减少,对贸易顺差有推高作用;尽管这一轮世界经济景气期已经走过顶峰,但预计2007年美国还不太可能出现深度萧条,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即使经济降温,吸纳进口商品和服务的能力降低,但对低档次廉价商品的需求增长也会较快,我国对其低档廉价商品出口反而可望增长。2000年下半年起,美国经济逐步滑入萧条,但我国对美出口则逐年增长,就是这个原因。
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基本格局还将维持。即使我国今年能够将贸易顺差压缩一半,也仍有887.8亿美元之多,由此增加的外汇占款仍然相当可观。
加息的可能性非常大
第二选择是继续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去年我国股市火爆,沪深两市股票市值增长171%,2006年末达8.8万亿元;沪深两市代表性股指上涨130%,就已经对消化流动性增长发挥了一定贡献。去年居民户存款增加2.09万亿元,同比少增1125亿元,应当归功于此。
为此,可以选择的措施包括适度降低企业上市门槛等,这样也有助于境内资本市场吸纳本土企业,避免海外上市成为境内企业上市融资主渠道格局所蕴藏的潜在风险。然而,这一策略使用也有限度,随着股市上涨,泡沫成分膨胀,其中蕴藏的风险相应上升。
第三项选择是继续使用提高准备金率、加息等货币政策工具。目前存款类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9.5%,可以提高到的上限当在13%~15%之间。在调整准备金率“巨斧”已经日常化的现实下,今年央行如果再数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应该不令人惊奇。由于目前中国消费信贷并不发达,居民消费对利率并不十分敏感,加息不至于遏制消费,却有助于遏制投资,因此加息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鉴于2006年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312.10亿元,同比增长26.6%,无论采取什么调控措施,关键都在于降低投资增速。在中国的现实下,投资调控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政治手段,就总体而言,降低投资增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治理官商勾结;就局部而言,效果则取决于堵塞投资调控漏洞的情况,特别是对外资的调控漏洞。前几年紧缩导向宏观调控中都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即调控压缩了内资,却为外资创造了增长空间,这种局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