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下的共同责任 |
2012-3-1 15:11:00 |
二十国集团(G20)外长非正式会议2月19日至20日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举行。这是G20从2008年起举行领导人峰会以来首次召开外长会议。 2008年以美国为震源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共同应对危机,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维护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代表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20国领导人聚集一起,形成了包括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以及国际金融和货币相关组织广泛参与的系列会议体制。鉴于会议议题侧重于经济和金融,之前并未召开过外长会议。本届非正式外长会议,是在东道主墨西哥外长埃斯皮诺萨提议下召开的,目的是就涉及全球性挑战的议题展开广泛议论,不追求达成正式文件,重在展开全球议题的外交讨论。会议的形式选择了非正式会议的方式,避免以往的会议将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会议文本的修辞”,而是期待有更多时间讨论现实的议题。 为此,墨西哥外长提出了四大议题,期待展开“真诚、广泛、透明的对话”,推进拟在6月召开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取得进展、达成共识。墨西哥外长提出的四大议题,概括起来就是和平构建国际秩序、依据国际法实现有序发展,堪称新时期全球治理的美好愿景。其具体内容,一是构建可应对世界性课题的多边治理体系;二是寻求有特效性的具体行动方法;三是促进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四是人类的共同发展。为了引起广泛共鸣,墨西哥峰会决定拟邀请G20成员国以外的国家领导人与会,展开更广泛的讨论。 墨西哥外长专门给相关与会国媒体撰稿,宣讲其构建多边协调体制的主张。她在稿件中强调,外长会议的目的在于“给G20一种力量,推进其采取断然且合时宜的关系我们的繁荣的行动”;呼吁“没有协调的社会发展,便无法指望稳定的经济成长”,“没有经济的成长,便没有人类的进化”,而“不能回馈一般社会的经济增长,又无异于空谈”。这一主张,以及本届非正式外长会议的期待,反映了当前国际社会的多样性诉求。 但是,愿望毕竟还是愿望,第一届非正式外长会议,并未能如其所愿地展开广泛的全球挑战性议题的讨论,而是被美欧为了自己的利益扭转到了狭隘的轨道。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早在会议前就提议在会上讨论伊朗、叙利亚问题,会议临近,更是率先造访墨西哥,试图主导会议议程;并就叙利亚国内问题,提出搭建“广泛的支援反对派联盟体制”,甚至要求中俄重新考虑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放弃行使否决权问题。德国外长接受路透社采访表示考虑强化对叙利亚制裁。在此背景下,墨西哥主张的绿色发展、和谐国际社会的主题似乎变得不再重要。 回顾1929年到1939年的经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因大国主导的集团化而割裂,国际秩序也因汇率战而引起贸易保护战,直至引发世界大战。二战后,各国接受历史教训,积极推进多边协调,构建多边的和平体制。冷战时期,美苏对立,西方阵营在多边体制下发展壮大,并与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国际社会鸿沟。冷战结束,全球市场统一,人类呼吁全球广泛的治理体制,追求共同的和平与繁荣。事实上,冷战结束后,“多边主义”也一度成为解决国际问题、推进共同繁荣的有力框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扩容,世界银行积极作为并支持发展中国家经济开发,世贸组织形成、发展、壮大,防止核扩散条约无限期延长,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京都议定书得以签署等,尤其是WTO成员由乌拉圭回合时期的93个经济体,发展到多哈回合的153个经济体,更是体现了多边主义的进展。 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国主导的双边主义、单边主义,以及地区主义上行,多边主义渐趋退潮。特别是以西方大国主导的七国集团为代表的协调体制的内在利益不一致,国际协调难以有效形成,涉及全球性的人类共同发展的课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全球治理更接近荒芜。 眼下,尽管金融危机扩散,衍生债务危机,但全球化仍在深化,国际社会和经济相互依存加深,气候、环境、能源、资源问题上升,自然灾害、人类灾害等非传统威胁紧逼,而这些非传统的安全问题跨越国界,也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形成了人类发展的共同威胁,需要全球一致共同应对。 令人担忧的是,作为世界级的大国和力量,美欧日等面对全球问题不仅无心构建全球治理体系,反而激化多边矛盾,实施多边牵制,争夺主导权,致使WTO多哈回合谈判搁浅、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难成共识;特别是,日本在德班会议上以核泄漏导致能源成本上升为借口,拒绝履行延长《京都议定书》减排义务。而在金融危机后,美国更是全面走向“地区主义”,圈建TPP,力图主导太平洋地缘经济圈,割裂世界经济增长源。 在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以及日本的地震危机及其国内政治危机下,世界经济面临多重复合风险,用好具有广泛代表性的G20体制,构建全球共同繁荣与和平的治理体制,维护可协调、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人类共有的责任和课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