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发展“两手抓”,一手抓经济发展,适应西部大开发需要;一手抓民生,努力缩小“三个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其中重中之重是抓好“三农”。重庆正采取六项举措促进“三农”发展。
六项举措促“三农”发展
第一,按照中央要求守住“三条底线”。一是抓好粮食生产,每年至少生产1100万吨粮,做到重庆口粮基本平衡;二是抓好“菜篮子”,每年生产1300万吨蔬菜,力争今后几年进一步扩大规模到1500万吨;三是守住1亿亩耕地和林地,包括3300多万亩耕地和6500多万亩林地。这“三条底线”不能动。
第二,努力抓好水利。重庆守着长江、乌江、嘉陵江,总体不缺水。但却因为工程性缺水,成为旱涝灾害的重症区。过去5年,重庆市区两级财力投入260亿元,再加上中央财政投入,共投入380亿元大搞水利建设,着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取得明显效果。2008年以后,重庆周边地区多次发生洪涝灾害,但重庆是有惊无险,原因就在于雨水多的时候水库能蓄水,干旱的时候水库又放得出水。按照刚刚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十二五”期间,重庆还将进一步加大水利投资,在“十一五”基础上翻番,争取到2015年,历史性地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同时解决好3000多万城乡居民的饮水问题,以及3300多万亩耕地里争取60%覆盖现代灌溉水系。
第三,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保障措施。基础设施方面,重庆现在已经有3万多公里的农村道路、7000公里的高等级公路、2000公里的高速公路。争取“十二五”期间,高速公路发展到3000公里,高等级公路发展到1万公里,农村普遍实现通村通乡公路。同时,努力推进能源、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
公共设施方面,重庆已经实现了“普九”,高中已经90%普及,力争到2012年普高指标提高到95%。同时进一步普及农村的文化设施、卫生设施。
保障措施方面,全力推进农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农村低保。今年初重庆已经实现了农村100%的养老保险、100%的医疗保险。尽管实现了全覆盖,但是保障水平与沿海城市相比还有差距,力争到2015年逐渐缩小这个差距。
第四,抓好农业流通环节。首先抓好流通组织,一是落实好商务部推进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二是抓好一些区域性的重要农产品要素市场,最近在市域范围内抓了4个蔬菜、农产品的贸易市场,明年就可以实现200万吨农产品的交易量,争取到2015年交易量达到五六百万吨,实现五六百亿元的销售值;三是抓好农产品的交易所,重庆成立的农畜产品交易所已运行1年多,交易的主要产品是生猪,5年后力争交易量达到1亿头,相当于全国远距离生猪交易量的50%,那样重庆畜交所就可能成为全国的生猪定价系统。除了生猪以外,还准备把一些重要的农产品也引入这个交易所。总之,重庆将积极探索利用期货套期保值的机制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其次抓好流通组织的法人体系:一是大力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现在重庆有1700多个农业龙头企业,争取未来5年发展到3000多个;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的专业合作社,重庆现在有1万多个专业合作社,今后要进一步发展壮大;三是鼓励农民创办两三万个微型企业,在农村从事流通或者农业中介组织,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第三降低农业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包括农产品的税收成本、运输物流成本和物业租金成本,都要作为一个专题进行研究,争取能够降掉50%—60%。市政府已决定在几个重要的农产品系统采取措施降低流通成本。
第五,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首先对农民的承包地、林地、宅基地进行确权,明确所有权是集体的,使用权是农民的,使用权占85%,所有权占15%。明晰了三块地的产权后,就解决了农村金融融通的基础,有利于农民土地流转“三权”质押。其次,考虑到农民的住房也是很重要的农民财产,重庆下决心改造50万套农民危旧房,建成农民新村,让农民的住房体系成为农民财产性的标志。第三重庆还成立了农村土地交易所,通过地票交易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一方面解决城市发展用地问题,一方面也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土交所成立1年多时间,一共有7万亩地票发生,交易额140多亿元,除去宅基地复垦为耕地成本外,15%归集体,农民拿到85%,差不多有100多亿元落入农民的口袋,大大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第六,推进农业“走出去”,进行海外务农。中国人均耕地只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0%,这么多人要吃饭,仅靠中国的耕地是不够的,农业要发展必须“走出去”。去年,重庆在巴西购买了200多万亩耕地的使用权,今年又准备在阿根廷买100多万亩耕地的使用权,全部用来种大豆,我们不仅自己种,同时也收购周边小农场主的大豆,然后运回中国,这样就比我国进口大豆每吨差不多要低1000元,这是非常有前景有效益的。因此,重庆将坚定不移按国家“走出去”的方针扎实推进海外务农。
缩小城乡差距,很重要的就是要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重庆在发展过程中要缩小“三个差距”,除了促进广泛就业、降低失业率外,很重要的就是要鼓励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创业,当小老板。同时,政府也要在关键环节上,比如衣食住行、养老、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保持公平,做好公共服务,使得城乡之间不要有太大差距。
现在大家关心缩小“三个差距”,很关键的是如何缩小城乡差距。重庆城乡差距5年后怎么才能从现在的3.3∶1降到2.5∶1?按照现在城市发展水平,全市城镇居民收入每年增长将保持12%左右,要缩小城乡差距,农村居民收入每年则要增长18%—20%。根据测算,在农民收入中,其生产性收入,即务农收入只能按常规的10%—12%的概念推算,不能搞大跃进。那么,要实现18%—20%的增长,很重要的就是要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目前农民财产性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极低,只占3%左右,如果这一块有额外的增长,就会带动农民收入的提高,而这一块恰是我们制度安排、产权安排、流通方式安排最缺乏的,需要通过改革把这件事做好。前面讲述的六项措施里,许多都与增加财产性收入有关。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去年8月到今年6月,10个月时间重庆有220万农村居民转为城市户口,到今年底估计大体上能转280万左右。今后5年,每年还会继续有四五十万农民工转户进城,这样5年以后城市居民就会多500万,人均收入就会摊薄一点,而农村因为减少了500万人,人均收入反而有较大提升。一增一减,再加上财产性收入变化,城乡差距2.5∶1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