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论坛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对于中国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矛盾和困难。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需要消耗大量资源,突破资源约束是无法回避的突出问题。
事实是这样鲜明地摆在我们面前: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现在又处在资源消耗比较多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城乡建设广泛开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资源需求量与日俱增;另一方面,由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强度大,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浪费严重,更加剧了资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中国奉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降低资源消耗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在1980—2002年的22年间,按照不变价格计算,每万元GDP能耗标准煤从14.34吨下降到4.76吨,下降66.8%;电耗从7200度下降到5200度,下降22.7%。1971—1999年,按国际购买力平价(PPP)计算,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68%,同期世界平均下降幅度是27.7%,欧洲和亚洲国家的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11.2%和32.3%。从国际范围比较,中国的进步是明显的。
但是,这种进步是相对于过去高度粗放的增长方式下特别高的资源消耗为基数的,从资源消耗强度看,现在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行业单位能耗平均高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低20个百分点;单位建筑采暖能耗比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高2—3倍。能源供应量大幅度增长,仍然不能满足需要。近年来资源消耗强度增大,能源弹性系数上升,说明经济增长的成本增加。我们的高速增长,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现在,耕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已经对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如果不改弦更张,当前已经难以为继,更说不上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现代化。
我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继续走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另一条是,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非常清楚,第一条路走不通也走不起,我们只能选择第二条路。
这并不是应对资源紧缺的权宜之计,而是关系国家前途的重大战略,实质上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问题。就是说,要把节约资源作为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走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条路并不是很容易走的。看看我们的实际情况,每天都有很多令人鼓舞的进展,也有不少关于资源紧缺和浪费的触目惊心的事情发生。对在资源方面已经取得的进展不宜做过高的估计。任重道远,还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
——要构建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要注重提高服务业的水平和比重,这是资源消耗比较少而又有利于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和效益的;二、三产业的改造和发展也要把降低资源消耗作为重要目标。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使土地、水、能源、矿产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和高效利用。
——要积极采用新技术。实现现代化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资源的更有效利用和新资源的发现要靠科学技术进步,把人口多的压力转化成人力资源的优势要靠提高教育和科技水平。要大力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处理好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也要注重提高科技含量。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要实行强制淘汰。
——浪费资源和粗放增长方式有深刻的体制根源:市场价格不能反映真实成本造成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投资体制不合理导致建设规模的盲目扩张;按实际产量而不是按可采储量计税是煤炭资源回收率过低的直接原因;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以及低地价甚至“零地价”政策,使耕地急剧减少。质量、物耗、环境等方面社会规制不严,政绩考核方法的缺点,也是粗放型经济增长和资源浪费的原因。应该把为节约资源提供体制和政策保障作为下一步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立法要加强。要加快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修改土地管理法、水法、建筑法、电力法、煤炭法等同资源相关的法律要加重节约的内容。关于土地制度的立法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发达国家在资源节约方面有许多完善的法律法规,例如,规定马桶每次用水最大限量,规定商品的“无包装”和“简单包装”,而我国对于卫生用水的浪费和商品的过度包装至今还限于一般性的号召而没有强制性的规定。不少地方甚至以“有碍观瞻”或者交通道路承受能力为由限制小排放量汽车的行驶,实际上是在以行政手段鼓励浪费汽油。
——要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中国人有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高收入阶层的壮大,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在滋长蔓延,就是挥霍式甚至炫耀式的消费。这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危及整个民族精神和国家的前途。要开展深入持久的教育,让每个人从小懂得珍惜资源,让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把这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节约资源方面,政府、企业和每个公民都负有责任。
——要扩大在资源节约利用方面的国际合作,包括学习和借鉴国外节约资源的体制、政策和管理经验,引进节约资源的设备、技术和工艺,以及鼓励外商在相关领域的投资。
中国按国际贸易的普遍规则进口部分资源,有助于中国经济发展,也是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大家一定会注意到,某些发达国家的人士对中国进口资源有不少非议。为了回答这种非议,这里我想讲几个数字:不到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是靠消耗全世界已探明储量50%的矿产资源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前年消费量石油占全球的62%,铝、粗钢和铜占50%以上;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20%以上,总资源消费量相对是比较低的。美国1900—1975年、日本1945—2000年,人均累积消费钢都超过20吨,中国到2004年人均累积消费钢只有2吨。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第五大石油生产国,能源总自给率90%以上,远高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石油进口多一些,但不论是进口数量还是对国际市场的依存程度都低于美国和日本,人均石油消费量中国大体上只有美国的1/15、日本的1/10。中国并不想在资源消耗方面向发达国家看齐,——我们做不起,而且发达国家大量消耗资源的发展道路也是不值得效仿的;在资源问题上责备中国,甚至宣扬“中国威胁论”,——这种耸人听闻的舆论往往是来自资源消耗很多的发达国家,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充分认识到严峻的资源形势,但我们并不悲观。当年邓小平提出20年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时候,曾经有人担心实现不了,因为能源很难翻两番。结果,以能源消耗翻一番保证了经济翻两番。中国目前还处于资源消耗强度比较大的发展阶段,随着工业化的逐步实现,资源消耗强度会相应下降。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走资源节约的发展道路,靠体制创新,靠技术进步,靠加强管理,靠全民的自觉和共同努力,资源约束是可以缓解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景是光明的。
(此文为2005年9月5日在全国政协举办的“21世纪论坛”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