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20日,第三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和谐社会的政府职能”圆桌讨论会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万众楼举行。新浪财经对本次会议进行全程视频直播。以下为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发言实录:
张燕生:易纲刚才提的三个问题非常值得现阶段广泛的重视和讨论,需要从理论,再到政策和实践三个层面,把这三个问题弄清楚。现在的很多问题都没有完全问题弄清楚,例如社保和卫生的问题等等,尤其是没有从中国的国情角度出发来考虑这些问题。即使是彻底相信市场经济的人,也还需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的彻底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情和国家的发展阶段,即使是彻底地相信市场经济,真正达到市场经济的目标可能还需要20年、30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否则,事实很可能与相信的东西背道而驰。拉美国家的领导人也彻底地相信市场经济,但是拉美的经济发展并不是很好。
1978年后工作中心的转移被后来的事实证明是成功的,但是市场和计划的关系这一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在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后,确定姓“资”姓“社”的问题暂时不争论,下一步的改革方向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围绕这个转变,就出现了1998年的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的改革。现在不同于1992年,需要反思是否还需要像1994年那样进行一次系统性的建设,以及是否需要建立起一个以法制、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为中心的新的经济体制。归结起来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是这样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已经到了改革的时候。有一些体制上的改革可能需要阶段性的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是不是到了要向开放型经济转化,传统的“东亚模式”是不是到了需要进行体制和战略性调整的时候?第二,“摸着石头过河”是不是到了应该先定法规、执行程序和监督体制的时候?许多新问题如果仍然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甚至先试点再推广的时间都来不及,因为新的领域,新的事业层出不穷。第三,中国发展的经验很重要的一点是政府与市场机制相互增进,以此促进市场积极因素的发育和经济的发展。我国27年的经济发展,既不是政府主导、也不是市场主导,现在是不是到了市场机制需要深化,市场的边界和政府边界需要明确的时候,政府是否能够从经济建设中退出来?
除此之外,还涉及到其它的一些其它的问题,例如从粗放经济到集约经济的问题。这关系到要素成本,以及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会不会改变?还包括现在是否到了从先富到共富的时候?政府的公共服务目标也应该重新考虑,去年的财政收入增加额是5000亿,政府可做可不做的公共服务还能够腾出几千亿。这27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提供方面却不太成功,无论是教育、卫生还是其它方面。这背后是有着某种利益的机制,只有这些机制问题得到改革,政府才能从以经济建设为主导,尤其是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主导,改变成以提供公共物品的主导。
易纲的基本观点就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应该交给市场机制去完成,但是“十一五规划”所提出来的“五个统筹”和现在的高污染问题等,都难以交给市场去调节,因为其中包括社会成本处理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是抽象的退出去的问题,而是应该在这个阶段建立起一种完善的经济体制,才能把这些问题都解决,否则说了以后很难做到。所以,我非常同意易纲的基本观点,这三个论点对中国下一步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背后有很多障碍。